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调查 | 疫情之下,农村老人如何居家养老?
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2/5/30 0:00:00

  • 相比起城区老人来说,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更为普遍。疫情期间,如何让这些老人继续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?


    在大兴区魏善庄镇,依托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打造的“首善养老”平台,构建起智慧养老服务模式,通过线上线下相互配合,确保养老服务“不掉线”,让老人足不出户也能实现“有求必应”。


    对接

    智能胸卡确保随时呼叫




    与村子里很多老人一样,87岁的陈良并没有跟随儿女进城养老,而是选择和老伴一起留下。


    “五个孩子倒是经常会回来,但他们有的还在工作,有的退了休在家带孙子,不可能一直都在身边。”陈良身体还算硬朗,只是老伴生活不能自理,日常需要照料,有时难免会觉得力不从心。


    在魏善庄镇,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。“村子里有不少老人都是子女外出就业,自己不习惯到城区住楼房,宁愿守着老房子,所以独居、空巢现象很普遍。”魏善庄镇民生保障办公室(民政)主任刘洋发现,老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,传统的养老服务难以完全匹配,再加上村委会事务繁杂,没办法腾出专门人手,来提供个性化、定制化的养老服务,“这就需要在全镇范围内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,用智能化的手段破解这一难题。”


    平台从何而来?魏善庄镇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成为有力后盾。“在此基础上,我们建立起‘首善养老’平台,打造‘互联网+’养老服务管理模式。”据刘洋介绍,通过线上线下相互配合,让服务供给与老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,“疫情期间,线下服务虽然受到限制,但平台一直都在运转,线上服务从未中断。”


    在刘洋看来,供需对接方式至关重要。“一开始,我们考虑过给老人配手环,用于监测生命体征等,但高龄老人往往没有佩戴手环的习惯。后来,又考虑过安装‘一键呼’电话,但座机位置是固定的,老人一旦发生摔倒等意外,很难及时呼叫。”经过比较,刘洋与团队成员决定为老人配备智能胸卡,“老人可以挂在脖子上,胸卡的一面是老人的基本信息,另一面是四个快捷键。其中数字1、2、3可以绑定三个家人的手机号,还有一个SOS键,老人如果有服务需求或者遇到紧急情况,连按两下就能接通后台,与工作人员对话。”刘洋谈到,目前全镇已有3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用上智能胸卡,老人使用胸卡产生的费用全部由镇政府补贴。


    功能

    定位设计避免老人走丢




    “胸卡特别方便,不用记那么多号码,一按就能呼叫。”在陈良眼里,智能胸卡的功能比想象中更强大,“还有定位功能,省得我们在外面不小心走丢。”

    刘洋深知,定位功能对老人而言十分必要。“之前,我们村就有一个老爷子出门遛弯儿,结果走着走着迷路了,后来发动好多人到处找,才总算在十多公里外的隔壁镇找到。如果有智能胸卡,就不用再这样‘大海捞针’。”


    事实上,定位功能背后有着周密的设计。“在魏善庄镇城市大脑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,可以从魏善庄智慧养老可视化平台模块中清楚地看到39个村以圆圈的形式分布。”刘洋告诉记者,每个圆都是以村委会为中心,向周围辐射500米范围构成,“一个圆就是一个电子围栏,本村的老人如果走出了电子围栏,工作人员就能及时从平台监测到,并联系对方,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,也会跟家属联系,告知老人外出的情况。如果联系不上老人,就会让线下工作人员或者村委会干部按照定位前去确认。”


    如何确保这样的服务“不掉线”?项目负责人戴波谈到,团队共安排6名工作人员负责24小时接听,线下除了工作人员以外,每个村还有村委会干部及志愿者随时响应。


    “相比起城区来说,农村居住比较分散。疫情期间,老人不方便外出,我们就会每天给老人打电话,主动了解老人需要什么,陪老人聊聊天。”戴波了解到,近期老人的理发需求较多,团队便组织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服务,“我们还有对接的签约商户,老人需要买东西的话,也可以送到家里。如果老人需要去医院,还会有线下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陪同就医。”


    监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