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新闻
公司新闻
  • 养老"网格化"社区资源整合的"精准服务"密码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11/14 0:00:00
  •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,单一养老院服务模式已难以覆盖老年人多样化、多层次的养老需求。养老院与社区资源深度整合,成为打破服务壁垒、拓展服务范围、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路径。通过联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、老年活动中心、社区卫生站等资源,养老院成功打破物理边界,将专业服务延伸至老人“家门口”,构建起“机构-社区-居家”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。这种“网格化”整合模式,正以精准对接需求、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,重塑养老服务新生态。
    资源整合模式:从“单点服务”到“生态共建”
    服务嵌入模式
    养老院将专业服务场景化嵌入社区,实现服务触达最大化。在北京,某养老院在周边3个社区设立“健康驿站”,配备基础体检设备,由机构医护人员定期驻点,提供血糖监测、用药指导、康复训练等服务,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,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专业健康管理。同时,养老院与老年活动中心共建“共享课程库”,将机构内的书法、手工、合唱等兴趣班向社区全面开放,丰富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   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
    创新推行护理员“网格化”管理,按社区划分服务网格,每位护理员负责3-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巡查、定期探访与紧急响应,确保服务响应及时高效。此外,联合社区搭建“为老服务志愿者库”,广泛吸纳低龄老人、在校学生、党员干部等群体,参与助餐配送、上门陪伴、代购代办等志愿服务,形成专业护理与志愿帮扶互补的人力支撑体系。
    实践路径:从“试点探索”到“规模复制”
    需求调研与资源清单双轮驱动
    养老院与社区携手开展“老人需求画像”专项调研,通过问卷调查、入户访谈、集中座谈等多种方式,精准梳理健康管理、生活照料、精神慰藉、应急救援等需求的优先级。同时,全面摸排社区资源,编制详细资源清单,明确日间照料中心、活动场馆、医疗站点等设施的位置、规模、服务时段及可用资源,为供需精准对接奠定基础。
    服务标准与流程规范统一
    制定《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手册》,对各类服务的内容、频次、质量要求作出明确规定。例如,助餐服务需严格遵循“两荤一素一汤”的营养标准,全程执行食品安全追溯;助浴服务必须配备防滑垫、助浴椅、应急呼叫器等安全设备,护理员需经过专项培训方可上岗。通过标准化建设,确保社区延伸服务与机构内服务质量同质同源。
    数字化平台赋能高效运营
    搭建“机构-社区”一体化数字化服务平台,集成服务预约、工单派发、进度跟踪、质量评价等全流程功能。老人或家属可通过手机APP一键预约社区健康监测、上门护理等服务,服务数据自动同步至机构老人健康档案,实现健康管理无缝衔接。护理员完成服务后,需上传服务照片、时长记录等凭证,系统自动生成服务报告推送至家属与监管平台,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、可评价。
    挑战与对策:破解资源整合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
    利益协调难题破解
    机构与社区在资源使用、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博弈,是整合过程中的核心挑战。社区担心公共空间被过度占用,机构则希望控制服务延伸成本。对此,建立“公益属性+市场化激励”的双重机制:政府通过购买服务、税收减免等政策给予补贴,降低机构运营压力;允许机构在社区开展康复器械租赁、高端护理等低偿服务,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,实现公益与效益的平衡。
    服务质量管控升级
    社区服务点分散、服务场景多元,给质量监控带来难度。引入“神秘客”暗访、家属满意度调查、第三方专业评估等多重评价机制,将评价结果与服务费用、护理员绩效考核直接挂钩。某养老院明确规定,社区服务点满意度低于90%需限期整改,整改不合格则暂停新服务开展,通过严格的闭环管理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。
    结语
    养老院与社区资源整合,本质是通过“空间重构+服务重构”,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。从北京的“健康驿站”到上海的“银龄学院”,从杭州的“网格化护理”到广州的“时间银行”,各地实践充分证明,这种整合模式既能拓展养老院的服务半径,又能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。随着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建设加速推进,未来需进一步打破物理边界、数据边界与利益边界,构建“需求精准对接、服务无缝衔接、监管有效链接”的养老新生态,让“网格化”精准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
点击这里联系我们